《自然》近日發(fā)表的一篇論文指出,地球上最小的纓甲昆蟲,其獨特飛行模式和輕盈、有毛的翅膀可以解釋其卓越的飛行能力,對于增進我們理解微觀尺度上飛行演化十分重要。
昆蟲的飛行速度一般取決于體型,體型越大飛行越快,這種差異通常是由空氣摩擦的限制所致。但微型昆蟲纓甲似乎推翻了這一規(guī)律,這種昆蟲體型小于半毫米,飛行速度能與體型是其三倍的甲蟲比肩。
論文作者和同事對這種纓甲的的昆蟲翅膀結構和移動進行了3D重建并加以結合。研究表明,這種纓甲昆蟲不僅擁有纓翅,比同等大小的膜翅更輕,而且翅膀的移動方式是此前未有的。這種纓甲昆蟲的振翅循環(huán)由兩次動力半程拍擊產生很大的向上的力,隨后兩次較慢回復拍擊產生較小的向下的力。這一循環(huán)增加了翅膀拍擊振幅。鞘翅起到剎車的作用,以阻止過度振蕩。論文作者認為,纓翅可能比更重的膜翅所需肌肉力量要小,從而抵消了這種獨特移動模式帶來的任何增加的潛在需求。
論文作者總結說,纓甲昆蟲的這些特點可以解釋昆蟲在微型化過程中保留了卓越的飛行能力,可能是它們演化成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