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5年黨齡、73年教齡,被譽為“鋼鐵院士”;他,堅持助人為樂,常年資助貧困學生,幾乎傾其所有。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崔崑。
2013年以來,崔崑累計捐款達1000萬元,自己卻簡樸度日。
捐款千萬資助學子
1925年,崔崑出生于山東濟南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經(jīng)歷過炮火連天的艱苦歲月,崔崑深知貧困家庭孩子讀書不易。
從華中科技大學退休后,崔崑熱衷于資助貧困學生。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教授一同向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發(fā)展基金會捐款420萬元,用于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
“所謂‘勤奮’是希望受資助的學生要努力學習,‘勵志’則希望他們有良好的品德,有愛國之心。”崔崑對助學金取名,有自己的想法。
2018年,崔崑夫婦又為“勤奮勵志”助學金追加180萬元捐款,每年資助的學生由45人增加到60人。
2020年7月,崔崑和夫人朱慧楠做出一個決定:向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發(fā)展基金會捐款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每年向133名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新生各資助6000元。
談起捐資助學初衷,崔崑說:“我和老伴算是高齡了,生活上已經(jīng)有了一些積累,工資還有一些結余。我們和女兒曾經(jīng)商量過,有個共同的想法,就是要捐款回饋社會。”
“有生之年,我會一直將愛心助學做下去,幫助貧困大學生成長成才。”他說。
樂于助人40年如一日
幾十年來,崔崑一直樂善好施、助人為樂。有記錄可查的助人善舉要追溯到40年前。
20世紀80年代,崔崑在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任教時,有不少老師家庭困難,崔崑就拿出個人獎金,在學院里設困難互助基金。
誰家困難急用錢,就可從基金里取用,手頭寬松時再補上,當時解決了很多老師的燃眉之急,也讓許多老師和學生對崔崑敬佩不已。
多年來,崔崑和夫人朱慧楠一直住在學校院士樓里,沒給自己買過房子,家中也沒有貴重物品,一些家用電器使用多年,電視還是老式“面包機”。
對于自己吃穿住用,崔崑從不在意。2015年春節(jié),學院領導到崔崑家慰問,有同志不經(jīng)意看到崔崑穿的白色襯衣領口破了,就說崔老大年初一怎么還穿著一件破衣服。崔崑笑著說:“沒關系,家里有新衣服,出門時把舊衣服再換下來,扔了太可惜。”
2020年抗擊疫情中,崔崑第一時間聯(lián)系學院黨委,交納100萬元特殊黨費,助力打贏疫情阻擊戰(zhàn)。
崔崑常對人說,錢夠生活用就好,心有余力應多幫助別人。
“鋼鐵院士”敢于擔當
在很多人眼中,崔崑是一塊千錘百煉的特殊鋼,始終飽含為國為民情懷。
1997年,崔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們稱他為“鋼鐵院士”。1944年,崔崑考入西遷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就讀機械系專業(yè);1948年留校任教,便與鋼鐵結緣。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鋼鐵是工業(yè)脊梁,而高性能的特殊鋼,更是托舉一個國家鋼鐵工業(yè)水平的巨臂。當時的武漢大學并沒有這個專業(yè)。
1958年,崔崑被公派前往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鋼鐵專業(yè)大學——莫斯科鋼鐵學院,專攻金屬學及熱處理專業(yè)。
1960年,崔崑學成回國。那時,我國工業(yè)生產(chǎn)急需高性能新型模具鋼,卻無力自主生產(chǎn),進口價格是普通鋼10倍以上。“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鋼種!”崔崑和同事們加緊建設實驗室。
沒有控溫自動化技術,崔崑常常通宵守在1200多攝氏度的鹽浴爐旁,手指按著控溫開關,眼睛緊盯著儀表數(shù)字,絲毫不敢懈怠。
最終,崔崑和研究人員一同研發(fā)了低鉻模具鋼,含鉻率降低到4%,使用壽命延長一倍,打破國外壟斷。這種含鈮基體鋼被廣泛應用于汽車、航天、電子等行業(yè)中,按當時產(chǎn)值計算,崔崑研發(fā)低鉻模具鋼就累計創(chuàng)造直接經(jīng)濟效益2億多元,為發(fā)展我國新型鋼種作出巨大貢獻。
2006年,崔崑告別一線講臺,81歲的他開始寫書。2012年8月,他完成《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專著。這本著作耗時近7年,達200萬字,成為我國首部全面系統(tǒng)介紹特殊鋼的“百科全書”。(吳純新 高翔)